他没有健全的双手,却是一把扶贫的好手。他凭着对脱贫攻坚的执着,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,带领贫困户修路打井找水,发展特色产业助增收,赢得了群众的信赖,让大石山区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7月4日,“决战决胜走基层、总攻之势大采访”——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上林县古春村,记者见到了这位被当地群众所称赞的扶贫专干——黄立温。
黄立温到蓝香家走访,了解她的养蚕情况。记者邓玲摄黄立温是上林县派驻塘红乡古春村的扶贫专干,孩提时一次意外事故,使他没了健全的双手。但他不愿呆在机关单位里,而是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村去扶贫。从年开始,黄立温便用他不健全的双手骑着助力车在大山里来回穿梭,入户调查、寻找项目发展产业,他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,也点燃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。
古春村地处大石山区,是广西“十三五”深度贫困村,贫困发生率为35.92%。该村山多耕地面积少,人多地少,人均耕地面积仅0.69亩,以传统种植产业为主,且单一,农民增收困难。
黄立温(左)在会议室与村干部对接工作。记者邓玲摄脱贫户蓝香当年因学贫困,仅靠6亩桑田供两个孩子上学,其中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。由于桑叶产量不高,收入微薄,生活十分艰辛。
黄立温了解到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,但是缺的是引导和技术,于是,决定在古春村进行低产桑园改造——争取到县知识产权局扶持“强桑一号”余株示范种植,县扶贫办扶持30多万株嫁接大叶桑。蓝香当年也获得了免费发放的大叶桑苗,也从此使她的种桑养蚕规模越来越大。“桑叶大,产量高,产丝好,卖的价格也好。”蓝香说。
蓝香采摘桑叶。记者邓玲摄记者在蓝香家里看到,一万多只大蚕正在结茧上簇,还有两三天就可以卖了,预计可以获得两千多元。另一间房里还养了一万多只蚕宝宝。“一个月可以卖三批,每次可以养差不多三万只,去年靠养蚕收入了五、六万元。”蓝香告诉记者,今年除了自家的七八亩桑田,还租种了十多亩桑园。年已经脱贫摘帽的蓝香,年建了两层半的楼房,现在准备装修。
蓝香只是该村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。古春村利用大石山区特点,发展种桑养蚕业,全村现有桑园面积约亩。同时还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,通过养牛、羊、鸡、猪、鱼等拓宽产业渠道,多种方式增收,实现农民脱贫致富。
蓝香通过种桑养蚕产业增收脱贫。记者邓玲摄“除了改造低产桑田外,我们还请来专家,先后举办了养蚕、养牛培训班,提高村民的种植、养殖技术。”黄立温介绍说。目前,全村成立黑山羊、香猪、黄牛等合作社8家,规模养殖黑山羊8户,其中贫困户5户。另外,黄立温还引进千头猪场1个,筹建养牛场两个,把山区劣势变成产业优势。
记者还了解到,黄立温驻村的这几年,古春村面貌大变样。古春村一些屯没有通屯公路,山道崎岖,为了修路,他多方奔走,硬是骑坏3辆助力车。黄立温驻村第二年,全村通屯路全部硬化。
古春村干旱缺水,过去部分村屯村民靠牛踩池塘蓄水解决饮水。黄立温发动群众不等不靠,自筹资金6万多元打井,找到稳定水源,最后还争取有关单位支持建设4个人饮工程,彻底改变古春村部分村屯缺水的历史。如今,古春村有了新村委楼、太平庄篮球场、文化戏台……贫困大石山区已经“脱胎换骨”,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,在一张张质朴的笑脸上展现。
来源:南宁新闻网
审编:刘小卫
编辑:祝妮文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